个个都有专属方案看海珠1476个垃圾投
“垃圾投放手不脏,垃圾厢房不会臭”——在海珠区,一批批优化升级后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成了“小区一景”,被许多居民称赞。
让垃圾分类投放点变“邻避”为“邻利”,既满足群众日常垃圾投放需求,又能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这桩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去年,广州市海珠区城管局因地制宜优化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个,采用“一街一方案”打造座美观实用的厢房示范样板和高标准建设个星级投放点。目前个投放点已全部投入使用,切实改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配置问题,提高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
在滨江街草芳围,一座岭南特色投放点,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环卫工人小憩、分类宣传窗口多种功能于一体;在素社街兰蕙园小区,垃圾投放点整体造型古朴大气,外观上装饰灰瓦飞檐、雕梁画栋,成为小区一景;在赤岗街柏蕙花园小区、珠江帝景华苑小区等地的星级投放点,还引入了垃圾分类破袋机器人,配合居民破袋投放厨余垃圾……
赤岗街柏蕙花园小区投放点
素社街兰蕙园小区投放点
南华西街大基头站碧蓝映居投放点
垃圾桶“藏”起来,分类投放点变公园
这批垃圾分类投放点是如何实现优化升级的?海珠区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分类投放点的选址、设计和日常管养三个阶段中都需要动脑筋、下功夫。
在选址阶段,各街道以垃圾分类联席会议为平台广泛征求街坊意见,倾听邻里心声,对全区分类投放点全面排查梳理,建立“一社区一档案”,根据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人口、垃圾产生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投放点选址和建设方案,让所有居民都满意。
在设计阶段,海珠区将垃圾分类投放点施工改造与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社区微改造结合起来,让投放点融入社区景观,巧妙地把垃圾桶“藏”起来,让街角分类投放点变身为街角“口袋公园”。
同时,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中,海珠区将科技引入分类设施,增添分类舒适智慧体验,有的小区引入垃圾分类破袋机器人,实现厨余垃圾零接触,提升硬件设施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让分类投放点变身为既满足投放需求、又体现科技美观的“景点”,居民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垃圾分类投放点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在日常管养阶段,海珠区坚持以“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为准则,围绕投放环境、点位管养、桶点保洁、垃圾清运、桶边指导等关键环节,把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有效保障投放点及周边环境卫生质量,辐射带动周边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社区建设中来。
经过优化升级的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变成了便民、智能、洁净的“小区一景”“街角口袋公园”,解决了居民家门口的“难题”,受到周边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参与分类的意愿,推动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
改造秘诀一:利用老旧小区微改造契机,打造“内外兼修”的环卫驿站
优化升级前的海珠区滨江街草芳围垃圾分类投放点
优化升级后的海珠区滨江街草芳围垃圾分类投放点
漫步在海珠区纺织路上,街角的一处岭南建筑让人眼前一亮:镬耳式的山墙,搭配青黑的黛瓦,灰青砖的墙体搭配着璀璨的满洲窗……走近一看,这座充满岭南历史特色建筑上清晰的标注垃圾分类标识,竟是一座集分类宣传、分类投放、资源回收、环卫工作小憩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环卫驿站”。据介绍,这个具有垃圾分类投放功能的环卫驿站半年前已投入使用,在滨江街道87个垃圾分类收集房和投放点中格外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