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问题最迫切戏剧创作与研究人士这么说

为大力推动全省戏剧事业发展等核心内容,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以及湛江、梅州、汕头等地艺术创作与研究机构,于1月13日至22日,在区域中心城市分片区举行了“-年地方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总结和规划会”。全省艺术研究院(所)、各地艺研室以及院团创作生产部门代表共有68个单位参加会议。这是首次由创作研究机构在全省举行的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参与面广、针对性强,参会代表就各自工作进行交流,同时,对我省创作与研究工作最突出的焦点问题踊跃发言,提出建设性意见,与会专家代表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回应。

提出了若干迫切性问题,最紧要的是剧本创作和培养本土人才

就省内当下创作现象,与会代表们提出了若干迫切性问题——

现当代题材的创作同质化现象对全省戏剧发展产生的影响;

各地区戏剧人才特别是戏曲编导匮乏与断层;

粤东地区潮剧传承与再出发的思考;

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坚守;

粤东北地区客家文化地域性合作的趋势;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中“梅州现象”引发的全省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思考;

如何加强戏剧评论工作以引导和助推戏剧创作工作……

同时,还结合院团深化改革的趋势,就省内各艺术创作机构区域间的文化合作与发展、对戏剧市场的开拓与探索、传统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逐一探讨。强调遵从戏曲艺术规律、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真正抓好“一剧之本,打造本土“名角”,要多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剧团乃至剧种发展。

小剧种要严防被其他剧种、其他创演风格同质化。我省小剧种的生存问题很突出,但孕育着机遇。大湾区文化背景下大小剧种并存是很重要的文化生态,要用多元化理念来推动小剧种创新与传承。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大投入,要从文学作品、剧本创作、团队合作做起,在戏曲的本体上下功夫。戏曲虚拟性的表演特色和审美传统决定了如今创排盛行的“大制作”之风应该节制。

本次会议上,参会人员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剧本创作和培养本土人才,这是全省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我省的艺术创作要做到“拓展高原、攀登高峰”。在题材的选择上要能够打开思路,对搬上舞台的优秀作品要能够耐下心来精雕细刻。创作和研究要一体化,要同时加强创作与研究人才挖掘和培养,才能带动我省艺术事业的发展。

本次以珠江三角洲、粤东、粤东北、粤西4个片区的形式举行的会议涵盖了全省,也表现出全省舞台艺术区域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以及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数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平衡的问题。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省是戏曲大省,戏曲保护传承是我省重要工作,如何精准施策、推动戏曲艺术发展,也是我们深化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和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与会代表有话说——

“打造剧目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个剧目能不能演”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唐国华分析了广东戏剧艺术发展的现状。首先,一些艺术工作者在打造作品的时候,对于“以人民为中心”“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理解不透,导致很多剧目有故事没戏剧、有人物没情感、有气势没韵味,不能打动人心。引进培养人才、打造剧目的原因是因为作品能够上演,不能上演就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艺术工作者、艺术院团在打造剧目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个剧目能不能演。其次,很多戏剧创作者、艺术院团攻坚克难的意识不够,常选择简单的题材去创作,不愿意触摸当下的现实。因此希望我们的戏剧作品既写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也写当今的题材。最后,文化艺术主管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文旅部关于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的指示要求,开展调研,找准问题,制定方案,提出对策。

“不随流俗敢于说真话,做真正的戏剧批评家”

著名剧作家唐栋在谈院团改制及剧目生产相关话题时,提出要学习“西安模式”,让演艺集团和艺术院团形成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演艺集团在资金等方面帮院团解决困难;在剧目创作生产上,给予院团更大的自由。在院团建设包括演员队伍建设方面,应当使演员树立起对于戏剧、对于表演的信仰,让他们具有表演理论的支撑,让他们勤学苦练表演技艺,学会塑造人物,学会真正的舞台表演,不糟蹋好的剧本。另外,现在中国的戏剧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批评,有时候所谓的戏剧批评就是表扬以及自我表扬,成了制约甚至危害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保持清醒,不随流俗敢于说真话,做真正的戏剧批评家。

“一些与传统无关的所谓‘创新’,对传戏剧艺术的伤害很大”

一级编剧梁郁南结合自己阅读批评文章的感受,提出广东戏曲创作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把握好戏剧叙事,二是题材挖掘不够。要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剧作家要有对生活的把握、对生活的体验;还要重视基层院团创作生产的那些“小”题材、“小”人物的精品力作。守正不是固步自封的理由,创新不是背弃传统的借口。一些与传统无关的所谓“创新”,对传戏剧艺术的伤害是很大的。戏剧创作的关键是能不能为传统叠加,好的题材需要剧作家去打磨,好的剧目也需要专业院团花更多时间去打磨。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为演员度身订造剧本是必要的”

中山大学教授董上德以“关于粤剧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应当处理好三种辩证关系:一是适当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粤剧一定要姓“粤”,否则传承无从谈起。要提防粤剧被某种具有全国影响且具有统一风格的新歌舞化的舞台呈现所同化。二是适当处理好文学性与戏剧性的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三是适当处理好以演员为中心与以剧本为中心的辩证关系。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因此为演员度身订造剧本是必要的。编剧应当适应一些好的演员的戏路和特长,为他们编戏,这样剧本借名演员的演出而流传下来、名演员借好剧本而日趋走向成熟。

“广东的文艺作品要注重岭南人文底蕴与时代特征的表达”

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认为,广东的文艺作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中,要注重岭南人文底蕴与时代特征的表达,力求达到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的相统一。另外,艺术院团要有自己的主要演员储备,这样才能使剧目排得动、演得动。此外,还要打造剧目文创核心IP产品,形成专属形象标识,吸引年轻观众消费群体,还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宣传平台,使剧目的运营推广产生最大能量的市场效应。

广东香山粤剧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邓志驹从演员的角度谈了自己感受。首先,进入体制内的演员会减少危机感,但作为演员应该不断追求。其次,在创作方面,应当注重为好的演员量身定做,借此为粤剧培养优秀人才。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表示,此次会议是围绕省文化和旅游厅抓精品创作“拓展高原、攀登高峰”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在厅的总体部署下举行的。希望以本次会议助力推动年的舞台艺术创作和评论研究工作,与会戏剧工作者提出的问题和专家们的回应,将成为未来创作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指引。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素芹部分来自主办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孙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0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