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北京什么湿疹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大学》年夏天,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了仲园,开始了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关于“大学”这个词,最早是在儒家经典《大学》里看到的。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大学,完全是因为随大流,不知为何。而仲园四年的读书生活,也是在这样的漫无目的中开始的。如果说要找一个来广州的理由,那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南越国的国都,因为历史的吸引。在学业之外,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大概就是“玩”,四年的时光里,它锻造了我的性格和世界观、人生观,一直影响着我今天的行为举止。“在明明德”,是四年大学生活给予我的馈赠,而“止于至善”尚在努力当中。“有必要去读大学吗”,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这样的问题一直讨论不绝。有人觉得,读了几年书,所费甚多,出来还是赚着几千块一个月的工资,大可不必。而对于我,大学四年给予我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此,它给予了我无忧无虑的四年,可以去观想万物、可以毫无思想负担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经历、思索,那些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仲园位于广州市中心,独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我可以很方便的到达广州及周边的任意一个地方。作为岭南两千年文化中心的广州,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一去。今天开始,将以《我的大学》为题,来回忆总结这四年大学生活所历所感,年9月至年6月这个时间节点里去过的地方都会放在这个系列里来介绍。而这第一个地方,就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最开始的地方。高楼林立之内,仲园就藏在这闹市之中,第一次走进校园,看到临江的楼房,以为这是接下来四年要住的宿舍。而最后就被分配到北区的楼房里,从此春夏秋冬,四年荏苒。大包小包走进仲园,来自四面八方的师兄师姐“一条龙”服务帮我安排好了一切。然后一切都安排好了,准备发奋读书了。大学第一课:军训。和同宿舍的一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死活不让我们参加。所以当同学们都在烈日下刻苦训练之时,我们就到处玩了,这大概是在广州关于“玩”最开始的印象了。仲园的记忆,从北区开始,因为这四年我们就住在这里。学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珠江之泮,老广州人称河南的地方。年,由何香凝先生提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而建立的一所学校,称仲恺农工学校,秉承仲恺先生扶助农工的意愿。年升格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传承至今,有近百年历史,现有海珠、白云两个校区。不知从何时开始,脑子里就有这样一个印象:在南国广州,有一所和中大齐名的大学,“仲恺大学”,简称仲大,为珠江边上两颗明珠。由于校园特殊的地理位置,仲园几乎是开放状态的,学校里,有学生老师,也有附近的街坊来来往往。走在校道上能听到学生讨论着课程,也可能听到师奶讨论着今晚要煲什么汤。
上一篇文章: 涉地铁城轨网第2客站枢纽江门轨 下一篇文章: 4月7日明天,湛江市综合性大型招聘会
大学里的自己,还没有喜欢上篮球这项运动,所以一直都是一个路人甲的角色,偶尔充当比赛啦啦队成员,不知今天变成什么样子了。
那时候偶尔会来自己看看,对于仲恺先生的了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里认识了一个老师,也是潮州的,后来还来过我家。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而立。仲恺先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协助中山先生创办广州黄埔军校,并担任党代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一生坚定不移贯彻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中国早期革命鞠躬尽瘁,至死不已。年8月20日,在惠州会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被右派分子枪杀,时年48岁。我们习惯称她香凝姐,正对着北门,看着校园里的人来人往。这里是学校的北区宿舍,历史悠久,建制“古典”,楼下就是羽毛球场。有一段时间,几个喜欢打羽毛球的同学一起集资购买了设备,玩了几天,最终因为经济负担过于沉重,导致组织解散。这是我们住的地方,通廊式,度观景大平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大半个校园,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而这条走廊,就成了夜晚品茗小饮,谈天说地的地方。?由于宿舍内部比较感人,就发了这两张,以供回忆了。看到壁橱上的书了吗,感叹那时候的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有右下角的电话,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里,打个电话需要买张电话卡,输入账号密码然后和远方思念的人通话。寒风凌烈的冬天,刷着饭卡,拿着水桶排着长队,等待着电热水桶慢悠悠的烧开,现在宿舍应该都有热水了吧。还有旁边没有用过的洗衣机,因为我们宿舍那时集资块买了一个二手的,实际上我也没用过几回。仲园里有两个饭堂,一北一南。对于这里的饭菜总体感觉就是还行吧,早上就是一份炒饭或者炒粉。有一段时间里,上完晚课,就会跑到这里吃个包子什么,自己在这里养成了吃宵夜的习惯,直到大四才戒掉的。北区还有一个二楼饭堂,这里平时很少上去,除非有什么特别的事,或者有朋友来到仲园,就会来到这里,平均消费会高那么一点点。饭堂后面的路,走过这里,可以来到神秘的第三饭堂。一墙之隔就是素社直街,在那个时候,外卖还是稀有物种,不想吃饭堂的饭菜,就会来这里。早上一份广州肠粉,中晚虾仁韭菜,十块钱一份,优秀。『招待所』北区宿舍的另一栋,印象里这个地方的宿舍空间较为宽敞,但住的同学也更多,转过这里,就可以来到仲园的操场。这是上舞蹈课的地方,记不得是大几的课了。人生第一次西装革履就是为了这门舞蹈课。一曲华尔兹旋转跳跃了一个学期,当年考试发挥失常,也是小小的不完美。你还记得自己当年的舞伴是谁吗?位于舞蹈室外面。这是仲园里唯一的操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广播体操音乐,至今都不知道叫啥。班里自编自舞的舞蹈在这里获得了第一名。偶尔来这里散散步,想要在操场淋一场雨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因为找不到那个肯陪你淋雨的人。平时去上课自习就是三五小伙伴一起走过这一段路,想想那个时候一群人,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而对于这一段路最深记忆的就是,带着耳机,放着《野蜂飞舞》,掐着点给一位同学交期末作业的事。位于北区宿舍外围拐角处。在北区宿舍和英东楼夹角处,有这么一处园林式的独立场地,忘记叫什么了。寒风凛冽的冬日,准备着期末考试,午后的暖阳里,和同学或是一个人来到这里复习,图个清净,也可能跟这里几位大儒的塑像有关系吧,冥冥之中有一股东方的神秘力量。在教学楼对面,这里是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也是我们开正规班级会议的地方,专业的缘故,这个地方是我们经常来的。英东楼里的羽毛球场。英东楼一楼教室,呈阶梯状,来这里上过什么课已然记不得了。其印象最深是,大一时候进了学校社团,里面有一项常规工作就是来教室点名,看看哪位师兄师姐逃课了,然后上报院办公室。这里是自己在仲园第一次上讲台的地方,当时是谁被我捉到了呢?这里是我们的实验室,也是我们开班级会议的地方,班里竞选班干部和重大决策部署都在这里进行。自己是个独来独往的人,情感体验不深刻,在校园里不“拉帮结派”,没有说跟谁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但这四年,这个班级给予了我许多未曾的温暖,有一起半夜爬白云山看日出的;有一起通宵游广州的;有逃课夜游珠江的;有过一起组织团日活动去荔枝湾和沙面的;有钟村农场一起捕蜂捉蝶的;有来过潮州游玩的;有喜欢跟我一起喝茶的......?这几位同学,还没上课呢,你们怎么又偷偷打开电脑了。这样的设备现在还能见到吗?英东楼的天台也是农学院的实验室,种着玉米水稻。在英东楼的天台上,可以看到海珠区的高楼大厦和仲园的教学楼。走出英东楼这个门,就能看到教学楼了。自己决定毕业之后离开广州,很大程度跟这个地方有关。大三那会,周围的同学莫名开始讨论学车的事,而我就是在门口这张桌子前报的名,驾校名字已经忘记了。深刻记得的是,截止毕业前两个月,我只考到了科目二,各种原因,懂的都懂。作为一个外地人,在这座城市学个车都如此费周折,遑论以后的生活了,索性就退了学,拿回了两千多块钱,作为毕业后北京旅游的资金。教学楼前有一片宽阔的园林,上下学都会经过这里,整理着照片发现,原来仲园是一个绿化极其优秀的地方。教学楼底下,有这样的通旷空间,这里有学术报告厅,那时候周六偶尔会放映电影,会一个人跑到里面来看看,记得还写过读后感。平时就会些社团的人在此练习十八般武艺,永春、跆拳道、滑轮协会……而这里对于自己也算是记忆非凡的一个地方了。走进仲园之后,同学们纷纷加入了各自喜欢的社团,而我也随大流加入了。之后从干事一直到学生会主席,“仕途”也是意外的顺利。教学楼底举行的这个“昆虫标本大赛”,不知是从谁的手里接过来的一个项目,让这个活动没有停留着活动方案里,最后结果也是格外成功的,不知道今天是否还在延续着?教学楼前的水池,偶尔会有喷泉,调皮的小伙伴还会去水里玩一玩。因为只有两部电梯,所以大家更多时候是走着楼梯来到教室的。这里除了上学,也是自己勤工俭学的地方,在仲园里有着一份微薄的收入,是极为幸福的一件事。大一当学生会干事的时候,经常来教导处拿通知,然后用飞讯传达到学院学生那里,想来也是挺充实的一段时光。下课之后,倚靠着栏杆,有的没的讨论些什么。?这里就是老师们传道受业解惑的舞台了,而自己对于专业上的科目总是学的很费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统计学……当时自己是怎样一门一门考过来的?倒是公开课、选修课学的有滋有味,大学语文、诗词舞蹈、新农村之类的,大概是自己喜欢的就会全身心投入了。这位老师我忘记是谁了,但他的教学方式是自己很喜欢的,随和亲近,对他的好感也可能来源于一次关于城市农村的课堂演讲,他对于我的赞赏有加。还有教大学语文的老师,仲园每一学期的选修课都会选他的课,选不到的就旁听,一心一意做学问的老师,很是值得尊敬。教学楼的天台风景极佳,可以看到海印桥和广州塔,但因为上面没怎么开发,大家也就很少上来了。不知四周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在上面可以俯瞰英东楼和仲园的南区宿舍。教学楼的一个角落。位于教学楼之旁,这里就是一个交钱的地方,各种费用。图片来自新媒体工作室位于教学楼之旁,四年的时光里,自己来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这里了。不用上课的时间里,不是坐着公交车出去玩就是来图书馆看书,大冬天里,期末复习的时候也会来这里。在这里,我看完了四大名著、《东周列国志》、《客家文化史》……很多很多,学校的灵魂所在之地,现在变了吗?图片来自新媒体工作室仲园学生时光里,经常在图书馆的书架间穿梭,寻找着自己喜欢的那本书。对于图书馆的爱,很大程度源于初中、高中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也很少有机会去看课外书。来到仲园,有这样一个自由的天地,仿佛一个孩子来到一个满地玩具的新世界,心中便有无限欢喜。到现在,自己还保留着读书的习惯,这是仲园给予我的一份珍贵礼物。期末了,有时候也会来这里蹒跚踱步,抱着课本背诵老师画的重点。在图书馆门口大树下还有仲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石凳,来这里最多的就是社团活动的临时会议,几个人带着盒饭来此讨论着工作。我们习惯叫他仲恺哥,位于教学楼前,正对着学校大门,和香凝姐一南一北,看着仲园走过百年时光。印象里,这里总是停满了车,而右边的校车,是我们去往白云校区最方便的方式。白云校区草创之时,交通不便,要去那边就需要早早来此排队等位置,一天就那么几班,排不上的就江南西地铁站见了。记得有一次白云校区搞活动,我们海珠过去的几个人,有两个小伙伴没有坐上校车,地铁转公交,到达活动现场,已经结束了。路程艰难是那时候的记忆,现在应该完善了许多。教学楼前位于教学楼左边,这里是仲园里绿化面积最大的一个地方,园林绿道,鸟语花香,信息学院就深藏于此。信息学院这套石凳,是我们几个茶友晚上偶尔小聚的地方,当然了,蚊香是必备的了,你来这里喝过茶吗?转过这里,就可以出仲园的校门。是仲园最有气势的建筑了,上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己当初就是从这个门走进了学校。原本的仲园是南北两区相连的,后来由于城市建设,中间为大路相隔,来往于南北区就需要走过这座天桥。这是南北两区的汇聚之地,也是人流量最密集的地方,天桥上时常有人摆摊卖什么东西。在天桥俯瞰一路两区,仲恺路,看似平凡无奇,但在广州,以人命名的,只有四条路,其它三条是中山路、执信路和永福路。当时我们班里的女神们就住在这里。南区宿舍大门之旁,就有一个不起眼的银行,好像是仲园里唯一的提款机。在那个转账极为不便的年代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家庭在各自家乡省吃俭用,点滴汇聚于此,为仲园输送着活力。天地无私,唯有父母。一直的感觉就是南宿舍生活区要比北区高一个档次,当然了,住宿费就贵一点了。因为场地空旷,而且是非教学区,学校偶尔的大型活动或者招聘会都会在此进行。对这里的记忆就是上舞蹈课那一个学期,大家自发组织带着音响设备来这里练习舞蹈了。这里是我们领取教材的地方,现在还在这里吗?宽敞明亮,菜色丰富,由于南北之隔,比较少来这里吃饭。只是偶尔的班级会议,大家会来这里聚一聚。南宿舍区园林,曲径通幽的,是个约会的好地方。班里的女神们好像在这里住了两年时间,后来搬迁到隔壁主楼上了。这里住宿条件比北区好上许多,某个女生节的清晨,全班男同学三更半夜起来做早餐,早上跑来南区给女神们送早餐,跟集体求婚似的,而这件事也成了后来的津津乐道。为了回报我们,在某个男生节,女神们也准备了些什么东西给我们,记得有小字条什么的。女神们后来就搬到这里了,在此可以俯瞰整个仲园的美景。南区宿舍主楼顶,可以看到广州的高楼大厦、仲园南门和仲恺路、南区园林和羽毛球场。快乐农场仲园在番禺还有一个农场,钟村农场,这里是农业相关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我们来到这里实习就要待上很长时间,相对隔绝的环境,加上信号不好,时常处于“失联”状态,想打个电话都要跑到楼顶看缘分的。20多人的吃饭问题就需要分组,每组负责一段时间,当时我们组里都是大厨,打下手等吃不知道有多爽。平时就跟着老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田间去授粉、嫁接栽培,自己种植水稻观察生长,捕蜂捉蝶,闲时品茗聊天,打球垂钓,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白云校区位于钟落潭镇,草创之时,从海珠校区过去,坐不上校车就有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当时为了迎新,也是忙煞了我们海珠这些师兄师姐了,打扫宿舍,整理图书馆。等到开了学,由于学生会分隔两区,平时联系也就只能靠学校的短号了。记得有一次,部门的几个小伙伴,在白云区吹着寒风找着信号,和海珠的我们沟通工作情况,也是苦煞了他们。之后还在这里举办过几个活动,现在的白云校区应该已经建设的很好了。『学生会培训』白云校区学生会招新之后,在刚刚启用的宿舍区举办的干事培训,也是海珠和白云的第一次集体互动,后来的就没什么印象了。应该是当时学院在白云校区办的第一个活动,我也跟着海珠校区的老师们一起来到这里,做了活动的评委,当时是不是还因为选手不服比赛结果,差点酿成“事件”。大四之后,他们就在白云独立工作了,而在海珠的我们就开启了“养老模式”。年6月份,我是宿舍里走得最晚的。他们都收拾了细软,各赴前程,而我和爸爸一起,收拾了宿舍的东西,等着宿舍阿姨的检查,和隔壁还未离开的同学一起吃了一个西瓜,互道一声分别。带上了两本证书,把随身物品快递回家,一起走过仲园的南门。径直走到道路另一边,把助学贷款还完,然后直奔广州火车站,离开了生活了四年的仲园。
整理这些照片的时候,发现已经是十几年前的光影了。一起经历过四年时光的人,你们现在在哪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