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历史研究忆旧之七中国农史承上启下的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一批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农史学者开始崭露头角并担当重任,成为中国农史界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于农史学科薪火相传功莫大焉。陈文华先生早期与农史界的联系并不算多,是他用一己之力搞了个“古代农业科技巡展”,带去参加郑州会议,让整个搞农史的人耳目一新。后来他创办了《农业考古》杂志,得到了农业部的大力支持。陈也是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人,五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厦门大学考古系高材生,学生时代被下放到江西乡间“改造”,促进了农业与考古的结合,最后创办了一个杂志,开创了一门学问,树起了一面旗帜,开辟了一个阵地,成就了一个人才。陈的著作有《论农业考古》、《中国农业考古图录》、《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等。北农大有董恺忱先生和杨直民先生。董先生很有影响的就是比较农史研究,出版了《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王毓瑚、杨直民先生曾先后长期担任北农图书馆长,在王的指导和影响下杨开始研究农史,著作有《农学思想史》等。董、杨二先生虽然没有随王毓瑚先生读过学位,但他们尊王为师自谓私淑,也是王先生最为倚重的两员虎将。董、杨之后还有一个阎万英女士,她是北大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的女儿,著有《中国农业经济思想史》。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农史的相关学术活动中,西农的张波、北农的阎万英、南农的张芳因三人同属四十年代生人,号称农史青年三剑客。但是天不假年,阎万英先生四十八岁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李根蟠先生,较早出版了《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农史学科代言人的身份活跃在学术界。农史诸多学术研讨会的评议与总结,常非李先生莫属。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范楚玉研究员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合作),以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史学科委员会名义进行的农史学术活动,常是由她出面组织召集的。西农的邹德秀先生在六十年代曾向学校建议,希望给辛石配备助手协助工作。后此事虽因故搁浅,但邹先生对古农学的兴趣始终不减,一直是古农学研究室的亲密合作者。年的青岛农史会议上,邹先生担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史学科委员会理事,先后出版《绿色的哲理》、《中国农业文化》、《世界农业科技史》等著作,成为农史界熟知的农业思想文化史专家。年,西农调张波同志回古农室工作,派遣赴北师大进修音韵、训诂、古文字学,为以后的农史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波教授出版《西北农牧史》、《不可斋农史文集》等著作,号为农史学界张少帅。年,调冯风同志到古农室从事文献管理工作.她是冯先生长女,在冯老的熏陶教诲下,经过进修和工作实践,很快的熟悉了文献,并且承担起农史专业研究生的农业历史文献教学任务。冯先生父女二人共同致力于中国农史事业,一时在农史界传为佳话。南京农大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农史学者,构成了相对庞大的学术群体。若郭文韬先生的《中国耕作制度史》、叶依能先生的《中国历代盛世农政史》、《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朱自振先生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张芳先生的《中国农田水利史》等,不能一一遍述。华南农大还是以岭南、珠江的研究相对应的多一些。周肇基先生早期是学植物生理的,后来著有《中国植物生理学史》。彭世奖先生著有《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中国作物栽培简史》、《历代荔枝谱校注》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一线品牌集体涨价,啤酒行业迎大洗牌 下一篇文章: 阴天探29th园博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