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金丹康有为的碑帖结合及其理论

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第十四期“艺史文心——暨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名师云讲堂”于年3月31日下午7点在艺术学院室会议室召开。讲座主题为“康有为的碑帖结合及其理论意义”,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书法系主任金丹教授主讲,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圭铭教授主持会议,学院及线上线下三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此次讲座,金丹教授主要从“碑学”“帖学”“碑帖结合”问题、书法功用在康氏手稿中的显现、关于碑帖结合(实践——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

关于“碑学”“帖学”“碑帖结合”的问题,金丹教授首先对“碑学”“帖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碑学”“帖学”这一概念是康有为提出的。其次金丹教授概括梳理了碑学界定的三种说法:一说专指北碑,二说北碑和秦汉碑刻,三说北碑和唐碑,并提出清代碑学的界定应当以“汉碑”为滥觞,以“北碑”为标志。

在对清代碑学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金丹教授提出了“康氏手稿是属于‘碑派’还是‘帖派’?”这一问题,并对书法功用在康氏手稿中的显现展开了解释。金丹教授首先介绍了行书的分类:一类是二王行书,一类是颜真卿行书,一类是碑体行书,并从笔法特征、结构特征对康有为手稿进行了分析说明。康有为手稿作为“碑行”,与同时期的书家风格拉开了距离,找到了碑帖结合创作模式的新尝试,特别是他最终将“北碑”与“南帖”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运用于手稿之中,在书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碑帖结合(实践——理论),金丹教授从康有为思想的转变以及寻求碑帖结合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关于康有为思想的转变,金丹教授依据文献为我们一一讲解,年康有为《致朱师晦书》中可看出康有为尊碑而崇帖的思想转变。年在《致罗掞东论书法书》:“抑凡有得于碑,无得于帖,或有得于帖,无得于碑,皆为偏至。”康有为对于碑帖二者的不可偏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在早年《广艺舟双辑》上的一次反省。康有为不仅对碑帖问题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还对碑帖融合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

关于“碑帖融合”,金丹教授阐释道,“碑帖融合”的实践并非康有为首创,“碑帖融合”的观念也并非康有为首创。从书法史脉络上看,金丹教授认为石涛、金农、郑燮、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吴让之、赵之谦、杨守敬等都已经涉及,从扬州八怪的以碑破帖,到晚清碑派书家的碑帖融合,可看作是碑帖融合创作模式的发展轨迹。碑帖创作固然已有,但康有为所谓的“集北碑、南帖之成”“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的人确实没有,晚年的康有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北碑”与“南帖”融合的理念,这个理念,不仅是要求南北兼融,而且是要求各体兼融(即融为一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此次讲座,反响热烈,会议达到三百余人,同学们获益匪浅,受益良多。

图文

孙玫姿

排版

王安娜

审核

朱圭铭黄少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