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文化体验之旅,了解柳州超级网红
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项)予以公布柳州超级网红“螺蛳粉”榜上有名正式成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你知道,螺蛳粉背后的故事吗?
今天乐玩君跟着#港澳青年看祖国?走进壮美广西——大湾区青年文化之旅#走进螺蛳粉文化产业园,了解柳州“超级网红”的前世今生,太赞了,马上跟各位粉丝们分享一下。
关于螺蛳的食用历史
柳州人食用螺蛳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考古界在柳州白莲洞、鲤鱼嘴遗址发现的螺蛳壳堆积物,见证了2万年多前,火的使用让群居的白莲洞人有了捕捞螺类食用的端。
相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率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
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常与部属深入百姓,并一道捡螺、砸螺、煮螺、嗍螺、聊天,联系群众,掌握军情,谋略军务,为刘秀平定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被广西民众奉为平安信神,并立庙(南评宫)祭祀。
柳江作为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八百多年前,先人们发现,通达是柳州的原始资本。光绪末年(年),由于轮船的使用,柳州与外埠交易更加频繁。
南来北往的商贾,走亲访友的过客,众多民族的融合,饮食习惯的浸润,同时也改变着本地人食螺的味觉。
随着时代的推移,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明理念已广播人心。
吃螺便有了“原料跟着季节体质走”的讲究,加工有了“色、香、味,炒、煮、炖°的差异,厨艺有了“营茶搭配不油腻”的考量。
加之,辣椒在明末时期强势进入中国后,掀起了一场饮食革命,柳州人将之融入井加以发挥,才有了螺蛳粉。
揭秘螺蛳粉的起源传说
传说一,王记有阿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因忙于工作来不及吃早餐的店员常会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蛳摊煮粉吃,发现味道极好。
卖螺蛳的王记阿婆索性就卖起了螺蛳粉。随之经过业者前赴后继数次改良,再加上其它配料,进而成为了柳州的经典小吃,满街飘香,民众为之狂然。
传说二,谷埠有夜市
上世纪70年代末,民间商贸复苏,谷埠街逐渐成为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的事业如日中天,谷埠街夜市也随之形成。
但柳州人嗜吃螺蛳和米粉,一些精明的老板便开始同时经营起煮螺和米粉来。
当时,人们尚未有丰盛美味的菜式可选,故而肚内油水无多。
所以饥肠辘辘的食客们,不免有意要求在点的米粉里加入几勺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一同享用,这便慢慢形成了维形。
后其配料和制作工艺经过不断改良完善,逐步成型。
关于螺蛳粉
螺蛳粉之所以叫做“螺蛳粉”,是因为它的汤是用螺蛳熬成的缘故。
外地人可能不习惯螺蛳粉汤辣和腥的味道,而这恰恰是螺蛳粉最大的特色。
精心熬制的螺蛳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腻的独特风味。
再加上酸笋、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萝卜干、鲜嫩青菜等配料使人吃一想二。未尝其味先观其色便会令人垂涎欲滴。
地道的柳州螺蛳粉都会带着一股浓浓的奇葩的“臭”味,这股“臭”味来源于螺蛳粉里的酸笋,它是新鲜笋经工艺发酵后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让许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赏它的内涵的人,就会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闻之开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滚。
螺蛳粉的营养价值
螺蛳粉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胶质、脑磷脂、纤维素、软磷脂、蛋白质、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铁、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既可以一饱口福,又可以保健养生。
看完上面的讲解,留言告诉乐玩君,你想不想来柳州吃一碗正宗的螺蛳粉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