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加快珠江口过江通道关键工程建设羊城
图、文/羊城晚报记者全媒体孙绮曼通讯员穗规资宣
8月16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报》(下称《发展年报》),对“十三五”期间的广州交通发展和年交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回顾与分析。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
《发展年报》显示,广州多层级铁路网结构正在加快成型。“十三五”期间新开通穗深城际等4条(段)城际线路,目前已接入京广、广深、广茂等9条干线铁路、5条城际铁路,总里程公里。
年,4个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万人次/年,较年增长51%。年广州南站日均旅客发送量26.3万人次,日均停靠动车组数量超趟,均居全国第一。年受疫情影响,四大铁路枢纽旅客发送总量下降至万人次,广州南站发送量占比69%。
从公路交通辐射能力来看,期内开通南沙大桥等5条高速公路通道,新增里程公里,高速公路(含收费快速路)总里程达到公里,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网。市域进出口道路白天12小时断面交通量从年的万标准车增长至年的万标准车,增长40%,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网约车、共享单车正成为市民重要出行选择
过去五年中,广州居民出行需求如何变化?《发展年报》显示,年全市机动化出行总量万人次/日,较年增长6.2%。年全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44%,相对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占比增长4.5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年全市日均机动出行总量万人次,较年下降5.9%。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比例从年的61%降至年的51%。
在道路网结构方面,全市道路里程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道路网(不含街巷路)密度达到7.0公里/平方公里。进出核心区(环城高速以内)道路白天12小时交通量增长8.3%,其中南部走廊增速最快,达到19.7%。东部过江桥流量增幅26%,高于中部和西部过江通道,交通重心逐渐东移。
地铁也迎来快速发展,地铁通车里程增长1倍,实现“区区通地铁”。运营线路从年的9条、公里增长至年的16条、公里,站点从座增加至座,将轨道交通服务延伸至外围区,实现了外围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年日均客运量万人次,增幅37.5%,全网轨道客流强度1.90万人次/公里。年受疫情影响,日均客运量降至万人次,客流强度降至1.24万人次/公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正在成为市民重要出行选择。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约车)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分别于年、年进驻广州并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相关部门引导、监管下实现有序发展。年网约车日均客运量万人次,与巡游出租车基本相当,共享单车在疫情背景下日均客运量增至万,二者已成为广州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
“停车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停车设施供给快速增长。年全市现有路外停车场个,路内停车点位个,泊位总计.2万个,总体供需比约为1.06,基本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
以城市交通系统支撑空间拓展
珠三角城市群内的交互热度在全国城市群中位列前茅。近五年,广州对外出行量增长近50%,与湾区城市的交通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万人次/日,其中与佛山、东莞分别占60%、16%。可见,广州与湾区城市交通联系紧密,广佛同城化特征显著。
图/广东省内各城市对外出行OD分布图
与此同时,广州的城市交通系统较好地支撑了空间拓展——广州城区通勤半径31公里,平均通勤距离8.7公里、时耗38分钟,45分钟通勤比重达到79%,均位居国内超大城市前列。
近5年新增轨道线路实现了外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第一圈层轨道站点米人口覆盖率达到61%,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分别为31%和16%。人口平均密度在3.5万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发展相对成熟、交通需求较强,路网密度基本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体现了交通设施对城市空间布局、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作用。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既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也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城市交通特征的变化,及时补强交通系统。
加快珠江口过江通道关键工程建设
在长达60公里的珠江口仅有2座跨江大桥,陆域通道广深高速等均已饱和,交通拥堵程度高,中心可达性较差、时耗长,削弱了广州都市圈功能,需加快珠江口跨江通道建设,强化与湾区东岸城市直连,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对此,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珠江口过江通道关键工程建设,尽早打通主动脉,推进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走前列。
广佛肇高速开通后,北部东西走廊道路交通需求进一步增大,需开辟平行分流通道,缓解北环高速、华南路三期交通压力。未来,广州市也将加快城区北部东西通道扩容提质,缓解路网结构性拥堵。
广州市常规公交运量自年起便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年受疫情影响,常规公交客流大幅下降了40%。对此,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系统研究常规公交下滑原因,精准施策重振复兴,应考虑优化公交线网,适应用户需求研究预约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线路等措施,提高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此外,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的公共交通出行向个体化的非机动车出行转移,非机动化出行占比明显提升,但现状通行环境较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出,应适度提高非机动车道网络密度,合理布局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及停车区,让非机动车有路可走、有地可停,改善市民骑行环境。(更多新闻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