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山大川为什么都和历史记载不吻合
中国古代典籍,根据所记载内容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西周以后,比如《春秋》、《穆天子传》,一类是西周以前,比如《山海经》,一类是从西周以前一直延伸到西周及其以后的比如《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第三类典籍的内容可以以西周为界划分为两部分,比如《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为西周之前,《周书》为西周内容,《竹书纪年》中五帝、夏、商的内容为西周之前,其余为周的历史。《史记》的内容也可以以西周开始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简言之,中国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可以以西周初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西周初年犹如一道分水岭,这道分水岭之后的内容,时间确定,地点确定,事件具体明确。这道分水岭之前的内容,时间地点模糊不清,事情抵牾参差,矛盾重重。正因为西周之前的这些历史记载有着诸多的不足,晚清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把这些史书都判为了伪书,其实这种武断的做法是很可笑的,因为关于西周之后的记载都非常详实准确,唯独对此前的记载有这样那样的抵牾,和实际不符,这恰恰证明了这些记载不是伪造的,因为要伪造的话,肯定会根据当时的情况伪造,断不会伪造出这么多的纰漏,比如《山海经》里的山川河流,居然没有一座山一条河能够和现实吻合,这不符合伪造的常识。因此,西周之前的记载出现抵牾错讹的原因也许有两个,一个是部分资料是西周以后追记的,文献中常见的“粤若稽古”便是一个证明,这也是古人严谨态度的体现。另一个是原有资料在流传中的迷失,导致留下的部分出现误读和错解。
内容全部为西周之前的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和今天的中国吻合度极低,或者根本两回事。比如《山海经》,里面记载的所有的山川河流,没有一座山一条河能和现实完全对上号,不只是山的位置,河流的方向,甚至地形地貌和动植物也完全不知所云。有人试图用气候变化来解释,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记载内容横跨西周前后的典籍,对西周以前的内容部分为追记,和今天的中国也不吻合。属于西周及其以后的内外就基本吻合了。比如《尚书》《竹书纪年》《史记》《诗经》等。
记载内容全部为西周以后内容的典籍,和现在是吻合的。比如《春秋》,《左传》
下面我们以地名为例,比较一下分水岭前后的情况。
《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座大山,数百条河流,这些大山绝大多数只留下了名字,至于山川早已杳无踪影,比如騩山、峚山、翼望之山、皮母地丘、大言等等。有少部分大山在现在的地图上还能找到,但是考察一下相邻山川,附近的河流以及流向,植被情况,特有的动植物,就是发现,又不吻合了,比如华山、泰山、黄山、景山、岐山、阴山、太行之山等等。不惟地形地貌河流方向和记载的不吻合,就连植被和物种也不一样。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用气候变迁来解释,这是很可笑的,按照竺可桢的研究,夏代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三度,这个浮动不会引起很大变化的。郑州的年均气温为14.3度,太原的年均气温为9.3度,相差了5度,两者的植被差别并不大,这足以说明夏代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三度不至于在物种和气候、地貌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东山经里面有大量寸草不生的山,和东亚东部湿润多雨的气候完全不同。再者,在凌家滩遗址区域有一条裕西河,是五千年前凌家滩人的护城河,这条河至今流淌,也就是说如果今天的生产力水平还保持在五千年前的水平,凌家滩人依然可以凭借裕西河水进行防护,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五千年来气候的波动对东亚一带的植被地貌没有发生很大影响,一切以气候变迁解释东亚地貌和记载的差异,都是梦话。
相对于专门记载先周内容的《山海经》,内容包含先周和周代内容的《尚书》,其中的先周部分和现实就有了部分的吻合。比如关于九州的划分,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在东亚均有对应的地点。虽然大致能有对应的地方,考之典籍,其实并不吻合。比如,天下九州,仅仅山东一省就容纳了三个,分别是兖州、青州、徐州(徐州原来属于山东)。作为面积不大的区区一个行省,容纳了天下九州中的三个,这不合常理。再者说,济水被认为是和黄河平行的一条小河,也不符合四渎的地位,兖州也不再济河之间,而是在济河的一边。不过《尚书》的内容相对于《山海经》来说,和现在的地貌吻合度提高不少。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的内容应该是后人凭记忆复述的古代典籍的内容,而不是直接流传至今的典籍,“粤若稽古”便表明了这一点。
相对于关于西周之前历史的记载,西周及其以后的记载就准确多了,在《春秋》里记载的山川河流方国等均能找到具体的位置,无论是齐鲁秦楚等周的封国,还是蒲姑奄国等商朝的方国,皆是如此。
这里之所以强调三千年,是因为,一直到清末,人们把西方入侵那一场巨大变化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三千是不包括商朝及其以前历史的,可见西周的建立一直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界标。牧野之战以前的历史和以后的历史是截然分开的,西周的建立和以后朝代的更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一个是,从西周开始我们称自己的国家为方夏,区夏或者诸夏,这个称呼历朝历代都在使用,一直到清朝,莫不如此,比如:《清史稿.志.卷一》:有清统一区夏,圣圣相承。《清史稿.志.卷六十五》:世祖统一区夏,数幸南苑,令禁旅行围,始立大狩扈从例。就目前来看,商朝的甲骨文里没有发现关于夏的记载。没有证据证明商朝人以夏人自居,自称为方夏区夏应该开始于西周。
第二个是商朝也没有任何的典籍流传下来。商朝是不是没有典籍呢?其实商朝是有的,周公在《尚书.多士》里面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商朝开始就有典有册,但是我们的典籍从商代流传下来的却一本都没有。比商朝更久远的夏朝还有一本《山海经》流传至今,更不用说周朝留下的典籍。
第三个是,商周之间的文化差别是很大的,商朝重鬼神,重祭祀,人殉是常见的事情,等到商周易代,这些都发生了变化。从周以后的改朝换代,即使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文化形态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可以推测,商周本不是同一种文化,周对商的臣服不过权宜之计。商周易代应该是一次文化覆盖的过程,也就是用周的尊天敬祖,尊卑有序,家国一体的文化取代了商朝的重祭祀重鬼神使用人殉的文化。
如果商周是异质文化的话,周人所推崇的夏朝是不是在东亚,夏朝的典籍《山海经》所描述的是不是东亚的山水物产就大为可疑了。
下面我们把见于典籍的山水记载和具体的山水比较一下,
1、昆仑
昆仑在古代的典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地位非常尊崇。这么重要的一座山,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居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才批图视典,重新命名了现在的昆仑山。
2、华山
现在的华山何时得名的,没有记载,人们一般追述到《山海经》,《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一山》中记载了华山,但是《山海经》里面的华山和现在的华山并不吻合,首先是《山海经》里的华山是一列山脉,其中包括钱来之山、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等,现在的华山成了一个山峰,太华、小华、钱来、松果也不知去向,更不用说羬羊、肥遗、赤鷩、鴖动物了。
3、泰山
《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一山》记载了泰山,但是东山经里面的泰山和现在的泰山并不吻合。首先是山海经里面的泰山,地位并不高,祭祀用的不过一犬而已,和今天泰山如此尊崇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再者,东山经里面的泰山有环水,环水向东入汶,今天的泰山没有环水;第三,按照东山经记载,泰山北面三百里有一座独山,南三百里有一座竹山,无草木。不仅这两座山没有,同时不符合山东一带的植被状况。
4、河
古籍中记载河的地方很多,概括来讲,有以下特点,一是发源昆仑,南流东注于渤海;二是色白;三是播为九河;四是北入海;五是为逆河。这些特点黄河均不符合,因此,黄河很可能不是古籍里记载的河。
5、四渎
司马迁在《史记.商本纪》记载了四渎,这四渎是“西为河,东为江,北为济,南为淮”,现在,四渎中的济水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三个和记载的也不一致。
6、赤水
《山海经》里的赤水是一条发源于昆仑,向东南流入氾天之水的河流,从字面看可能是红色的。现在的赤水在贵州,是一条向北流淌的清澈的河流。贵州在汉代尚且没有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属于西南夷。等到了清朝雍正才改土归流。远早于汉朝的夏代,怎么可能提前给贵州的一条河命名呢?
从华夏文明拓展过程看,在西周基本上局限在黄河流域,东周以后逐步进入长江流域,到了秦朝进入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逐步是西域、东北等地。成书远远早于西周的《山海经》如何预知未来,提前命名的呢?这显然不可能,因此可能的原因是,现有地名,而后随着范围的扩大而进行命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