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middot春诵夏弦读书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春诵夏弦读书会

_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春诵,夏玄,秋学礼,冬读书。”

古人教学方式因时节而不同,春日口诵歌诗的篇章,夏天则以琴瑟伴奏诗章的音节,以配合吟诵。春诵夏弦读书会跨春季与夏季借此机会咏诵书本,研习学业。

CHAPTER01

作者简介

费孝通(.11.2-.4.24)

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_

CHAPTER02

书本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主要作品,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的形象概括。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观点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礼”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了整个乡土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所统摄的乡土社会主要的道德原则是礼治原则,从礼治原则出发又生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等权力,从乡土中国的基本道德原则和权力入手讨论乡土中国的核心与内涵,对正确理解中国的乡土本性有重要意义。

_

CHAPTER03

主讲人发言

《乡土中国》一书是对中国农业文明历史的发展总结。中国传统文明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起源于农村文明,传统农村文明的原创性特征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形成了“愚蠢”的代名词。乡土社会在伦理学意义上是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礼治制度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陌生人社会”相对照。乡土社会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体现出现代“陌生人社会”对美好道德境界的向往,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是人们心灵的理想居所。

乡土社会是一个有些封闭,流动性小的社会,几代人的生活模式相对固定,可以完全信任父辈的经验。乡土社会因为农耕文明的特性,产生了儒家的思想,而儒家的思想也是最能维持乡土社会下的稳定的,它们本就是同源的。所以儒家思想根本不需要传播,它就原原本本的长在过去的乡土中国里。个体从幼年开始接受这种礼的教化,使其养成对“礼”的敬畏,从而使个体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人主动地服从这些由传统的经验所积累而成的“礼”。在社会快速变迁的年代,传统的作用会被大大削弱,人们难以用传统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哀叹“礼崩乐坏”也就说明了礼治的实现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乡土社会中的“礼治”是中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重要物质载体,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角度看待“礼治”是一个有效的探索方向。

_

CHAPTER04

同学发言

詹倩同学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整体社会形态的描述,费先生对于传统乡土中国良性的终结方式的构想也是在整体社会系统的视野下展开的,因而实际上是整体社会形态的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乃至社会结构的转型。

乡土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是安定的,变化很慢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两代人之间没有“代沟”,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也就不需要革命了。

邹芹芩同学

传统乡土宗法秩序是一种“礼治秩序”,由传统和人们对传统的内在敬畏所维持。因此,“依礼而治”实即不加推究、习惯性地服膺于传统经验世代累积形成的乡俗规范。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来看,中国的家是纵向的、氏族的、可称为小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可大可小,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以此推扩,父子、夫妇、兄弟、长幼这些自然血缘亲族关系,就有了上下尊卑、亲疏贵贱的身份等级秩序——费氏所谓“差序格局”。在封闭而少有变迁的乡土社会,传统经验的累积依赖于世代的自然继替和年龄的自然增长,于是长幼的自然差别就演为社会关系的等差序列——“长幼有序”。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就在这种秩序的长期轨制下日益凝滞和板结,若无外来的冲击,则既难以分化变迁,也不产生变迁的需要,而生活其中的大多数人,也就世世代代地总是纯朴而狭隘的农民。

邱舒同学

中国乡村社会虽经历了巨大变迁,但有一个重要特征依然在一定程度维续着,那就是聚村而居的居住和生活方式。村民居住生活于一定地域的村落之中,由此形成了地域共同体,一个村就是一个共同体。在村落共同体中,家庭经过代际的继替和更新,由此也会形成一定的亲属关系和血缘联系,这些有亲属关系和血缘联系的家庭也就可能形成相应的联合力量或联合组织,这就是乡村社会中家族力量和宗族组织,这些组织也可以说是一种“地域团体”。如今,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已迈入后乡土社会,关于宗族与家族现象及其性质,是乡村社会与文化研究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