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工程之大运河一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由多个朝代所修建的多段人工河渠连通而成,最早的全国性大运河为隋唐大运河,改造后更名为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东汉三国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完善于蒙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衰败于清末时期,历经两千余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丰碑,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古时由于科技所限,物资运输方式主要有:

陆路运输

古代陆路运输示意图

陆路运输主要借助人力以及牛马等外力,这在平原地区相对容易,但在丘陵、山地等起伏较大地区,或者长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损耗较大,成本较高,运输量不仅小,运输效率还很低,故而古时兵法道:“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调草”。

水路运输

古代水路运输示意图

水路运输主要借助河流自身、风力、人力等多种方式,省力并且经济,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其缺点就是依赖河流走向。考虑到运输过程中自身消耗,水路运输的效率大致相当于陆路运输的二十倍,在长远距离运输上优势更加明显。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山脉众多,地势大致呈西高东低阶梯状,主要天然河流如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海河等均为自西向东流向,从商业贸易的角度考虑,若能将各河流连通、各水系流域串联,将对南北商贸交流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为经济需求。

中国主要河流及政治经济中心变迁示意图

隋唐时代以前,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大都位于关中平原、中原地区等黄河流域,相距并不遥远,故而在此时期人工运河的开凿多源于军事和区域经济的需求。

隋唐时代之后,特别是南宋之后,经济中心转移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则北移至农牧交界带上的海河流域,使得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而政治中心离不开经济中心大量财粮物资的供给,因此开凿南北向人工运河,成为政治需求。

总而言之,人工运河可以满足:

经济需求

为商贸发展提供高效且经济的运输方式,同时为运河沿岸农田提供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发展。

军事需求

为军事行动提供后勤保障,保证兵员装备以及粮草持续供应。

政治需求

政治中心需要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中心上缴的赋税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和繁荣,古时上缴的赋税大都为实物如粮食、布匹、特产等,水运将十分方便地将全国的物资输送至首府,同时便捷的水道增强了首府与全国各地之间的控制和联系,促进了文化、人员等的交流与融合。

受限于古代科技水平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开凿运河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处置不当,急功近利,轻则劳民伤财,重则国家动乱,同时人工运河的管理与维护仍然需要持续性的投入。简而言之,开凿人工运河是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但是影响深远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1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