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过河越湾进行时丨大湾区大未来
四月的湾区,盛夏将至,“大湾区、大未来”走访活动就在这愈发热烈的时节开启。
我和摄像李响走的是东线,从深圳出发,经过惠州、东莞,最终达到广州,短短六天收获满满。宏观政策具化为一个个正在推进的项目;区域内城市间互补的优势,因每天上演的湾区故事而可感;梆簧响、粤剧起,割不断的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年轻人乘风而上追逐梦想,他们是大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为新时代的湾区精神写下新注脚。
■过河越湾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看一看”,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流淌在深港两地间的深圳河,见证了香港和深圳的共同成长,所以人们也常常将河两岸两座城市的交流、沟通、合作形象地称为“过河”。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去年10月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专访时就特别谈到了“过河”,她说不介意人们常说深圳GDP超越香港,相反港深之间要继续相互“过河”,例如资金“过河”、人才“过河”、科技“过河”等,要将合作提升到全新的台阶。犹记得专访在香港掀起全民讨论潮,许多人为深港“过河”贡献真知灼见。
我们的走访就来到堪称深港“过河”的两个支点——前海和河套。在前海,世茂大厦45楼有一面落地玻璃,上面写着距离香港10公里,这是深圳与香港最直观的距离。而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跨境接壤,地处深港的“直接结合部”。
先说河套,这里总共接近4平方公里,香港有不到1平方公里的园区,深圳有3平方公里园区,“一区两园”优势互补效应显著。
两年来,深港双城对接和落地的项目共计个,其中具有港澳背景的项目近30个,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才“过河”,在这里寻求发展机会。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丁克,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经由香港同学的推荐入驻合作区。谈起团队近三年从零起步,到现在千万营收的经历,丁克难掩感激之情。他说当时手机里存的都是区团委的人,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找到他们,“非常接地气”。除了主动询问需求,合作区还尽可能推介他们的产品,包括为企业拍宣传片,在各种大型商会和参观活动时演示他们的产品。
而另一位创业者、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何耀威谈起了在香港研发,最终落地深圳的考量。何耀威团队主营血糖测试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与销售,产品年在香港就展开了相关技术的研究,最终选择入驻深港创新合作区。“深圳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科技人才,创业气氛浓厚。而且具备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产业链和技术资源,可以最快把研究从实验转化为商业化产品。”何耀威说最终选择落地深圳,看重的不只是深圳本身,而是深圳辐射广大内地市场的优势。
如何耀威所说,沿着珠江一路向东可以发现,“过河”已经不只是深港双城的联动,还包括港澳与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联动。在惠州,如今7个香港人中就有1人是惠州籍乡亲,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有多万人。在造访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时,仲恺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联合会会长宋东就向我们介绍说,因为血缘关系,有很多惠州籍的旅港人士回到内地后,愿意将惠州作为自己的创业基地。而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从惠州到深圳北的行程缩短到22分钟,到香港西九龙减少至81分钟,便捷的交通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到惠州投资创业。跟何耀威的看法相似,宋东说,“粤港澳大湾区,比起世界上其它的湾区有更广阔的人才优势,广阔的地理面积,内地有很强大的应用市场和产业转换的良好基础。”
宋东所言不假,在我看来,“过河”的概念已经延伸至“越湾”,大湾区的前景“超越”大湾区本身,延展到整个内地版图——我姑且称其为“过河越湾”。
在广州走访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时,我们专访了一对“港夫广妻”。原本从事金融行业的丈夫李剑禧为爱从香港奔赴广州,与妻子孙嘉晞一起创业。李剑禧谈到,自己原本是想投资实业,但是内地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让他大为赞叹。他说,内地的电商直播带货行业非常成熟,从解决货源到直播带货的产业链非常完备。这让他看到了商机,并最终投身该行业。原本夫妻俩做好了至少亏损一年的打算,不过现在创业一年有余,他们的短视频播放量能稳定在10万以上,也有了清晰的盈利模式。“网络没有边界”,线下扎根于大湾区,线上做着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生意。在我看来,“港夫广妻”的实践,实在是充满了想象力。
“港夫广妻”
■城市集群
颇为巧合的是,“大湾区、大未来”走访活动结束后,深圳密集迎来了第七次党代会和“两会”,换届落定,深圳新四套班子全部亮相,坊间自然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