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垸田垛田台田
1
圩 田
圩田也叫围田,是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这种农田区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 圩田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在地势较低、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宜保持水层的高沙圩田,常种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 圩田区是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 在长江下游叫做“圩”,中游叫做“垸”(也有指垸是一种在多水地区的一种堤坝,一圈是堤坝,中间围着村庄和农田。),统称“圩垸”。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比如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湖南、湖北称作垸田。珠江三角洲称堤围(或基围)。 在农业社会时抵御旱涝、夺取稳产高产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圩田这种垦殖形态也有一定的弊端,过度地开发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随着湖区面积的缩小,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下降;水道被逐步堵塞。具体表现在: 一,破坏了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废湖为田,或随意改变河道,外河水流不畅,圩内排水和引水也增加难度,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 二,大量构筑圩田,影响到湖泊的蓄水量。大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使湖面缩小,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能,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也将导致该地区的灾害频发。 为了最大可能的减少建垸造成的影响,现在已经开始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工程。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问题;平退的垸子一旦转换成湿地,还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繁衍生物种群等作用。2
垛 田
一般将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垛田镇一些地方就是典型的“垛田”,先民为了抵御洪水,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相同之处,就是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 当地河湖密布、气候暖湿、地势低洼,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地势低洼也是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垛田由荒滩杂草淤地堆积而成,所以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其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宜种旱作物,适合各类蔬菜的生长。3
圩田、垸田、垛田的异同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圩田与垸(yuàn)田是同一种类型的垦殖方式。它们与垛田的异同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相同点: 都是在低洼地区的一种农业垦殖方式; 所在地大多河网密布;不同点: 圩(垸)田是四周筑堤坝(堰)把内部水抽出形成耕地的农业;垛田是用开挖河沟的泥土堆积抬高形成耕地的农业; 圩(垸)田所在处原为河或湖的一部分;而垛田所在处原来并不一定有河沟; 圩(垸)田的土地相比较垛田更为集中; 圩(垸)田既有水田作用也有旱田作物;而垛田内则因土地透水性好,宜种旱作物。圩(垸)内可能有聚落存在,但垛田上没有。
4
台 田
台田主要用于盐碱化治理的,是通过在平地或低洼地挖池塘水沟来实现的。 台田是指堆土成台在上耕作,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挖沟为渠堆土耕种,盐碱逐渐下渗而变为良田,沟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在我国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区域骑过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上部分台地进行农业种植,下部分坑塘进行水产养殖,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这种“上农下渔”的台田模式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 在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处,或在黄河入海口处受海水影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另外,地势低平处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也导致土壤含盐量高。 当然了气候也会对盐碱形成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在华北地区干旱季节蒸发量大,土壤毛细作用显著,盐分极易随水分上升。过度灌溉等不当的人类活动也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台田通过调控地下水位来改良盐碱地,采用抬高地面开挖鱼塘和排碱沟的基本结构来控制地下水位,使台田表层土壤在旱季时不易引起积盐。鱼塘—台田模式与基塘农业的比较分析 (一)“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二)“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相同点:都是立体农业模式。洼地挖塘,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 不同点:农作物种类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基上种甘蔗,或种果树或种桑,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联系在一起,形成蔗基一制糖,果基—罐头,桑基—养蚕一缫丝业。而黄海平原的“鱼塘一台田”,则形成鱼—果—粮、鱼—果—棉、鱼—果一菜、鱼一果一草(饲料)模式。 原因:两地地貌结构相似,都是地势低平的平坦地形,且都形成低洼和岗地、丘地交错起伏。低洼地掘土挖塘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台田、基上发展种植业则是适宜的。利用的具体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热条件极为丰富,为充分利用水热资源而创造了“基塘农业”的生态模式,而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春旱、夏雨的气候极易造成干旱,并引起盐碱化,创建“鱼塘一台田”模式治理了湿地,改造了盐碱地,是一种避弊趋利的生态农业。来源:谭老师工作室/中学地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21.html